粟(小米) 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作物
更新:2017-04-21
發佈:2015-06-12
分類 農業
當季鮮物 10~11月
產地 臺東市、蘭嶼鄉、延平鄉、卑南鄉、海端鄉、太麻里鄉、金峰鄉、大武鄉、達仁鄉
種植(養殖)/收穫量
詳細介紹
小米屬於禾本科植物,古代又稱為「粟」,適合生長於短日照以及溫暖的氣候地區。在粟類作物當中,小米產量位居第二高,主要生產於南歐及溫帶、亞熱帶及熱帶亞洲,其耐旱、生長期短的特性,讓小米再溫暖潮濕或寒冷乾燥的區域皆可生長,可作為救荒的作物。小米莖稈直立粗壯,可生長約1~1.5公尺,果實呈圓球狀穎果,由硬質的外稃與內稃所包圍,成熟後與其他小穗部分脫離。是傳統中國北方與臺灣原住民部落常見的作物。
在臺灣小米產地以臺東縣最多,而屏東、高雄、宜蘭、桃園等地均有種植共約200公傾。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為了解決臺灣小米面臨品種混雜及產量下滑的問題,經過10年的研發,研發出新品種「臺東9號」小米,此類品種具有產量高、早熟、病蟲害耐受性高等優勢,也特別適應臺東地區的中、低海拔旱地環境,生長快速,比目前栽種的小米品種早收,對其他作物影響較低,能增加農民收益。
小米有一般穀物中缺乏的維生素A、B1、B2和E等,也含有少量硒素,可食用也可作藥用,有除熱解毒的功效。
在臺灣小米產地以臺東縣最多,而屏東、高雄、宜蘭、桃園等地均有種植共約200公傾。臺東區農業改良場為了解決臺灣小米面臨品種混雜及產量下滑的問題,經過10年的研發,研發出新品種「臺東9號」小米,此類品種具有產量高、早熟、病蟲害耐受性高等優勢,也特別適應臺東地區的中、低海拔旱地環境,生長快速,比目前栽種的小米品種早收,對其他作物影響較低,能增加農民收益。
小米有一般穀物中缺乏的維生素A、B1、B2和E等,也含有少量硒素,可食用也可作藥用,有除熱解毒的功效。
種植農戶
宋俊一詳細介紹 | 崁頂部落農場 |
王天財詳細介紹 | |
鄭誠詳細介紹 | 臺東縣達仁鄉安朔小米產銷班 |
林秋蘭詳細介紹 | 臺東縣達仁鄉蔬菜產銷班第1班 |
黃志明詳細介紹 | 臺東縣金峰鄉小米產銷班第3班 |
高世忠詳細介紹 | 臺東縣金峰鄉雜糧產銷班第4班 |
胡昭青詳細介紹 | 臺東縣金峰鄉新興洛神花產銷班 |